网站首页 > 名家专栏> 文章内容

两位诺得主莫言与勒·克莱齐奥共话文学

※发布时间:2019-4-2 2:34:03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题:神秘与共鸣的魅力两位诺得主莫言与勒克莱齐奥共话文学

  “文学启迪想象、启蒙意识,充满未来和梦想。”两位诺贝尔文学获得者中国作家莫言和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日前在浙江大学的一场对话中分享了文学之于他们的价值与意义。

  76岁的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和61岁的莫言一个“探寻文明支配下的边缘人性”,一个“将民间故事、历史事件与当代背景融为一体”,分别在2008年和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收获了最高级别文学项的两人在面对文学时,仍时时展现出一颗赤子。

  勒克莱齐奥和莫言同样经历过的童年,勒克莱齐奥出生在二战,莫言成长于自然灾害时期。对于两位作家而言,文学天然地拥有教育的功能,它给予灵和灵魂启蒙。

  莫言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期,那天正是农历十五,一轮明月高挂天空。莫言和几个同学想象着老祖母口中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故事,只觉得月光越加朦胧、神秘。然而一堂自然课却击碎了美好的想象老师口中的地球是圆的,月亮是荒凉冰冷的。“留有想象的余地,会更加宽阔和美好。”莫言说。

  勒克莱齐奥的文学启蒙也从孩童时期的想象力开始。他回忆起小时候读《阅读的快乐》,的确从中获得了快乐“特别是关于鸟,鸟一飞就是几十公里,我就开始想象鸟在飞的过程中能够看到树、溪水、房屋”在勒克莱齐奥眼中,文学是跨越民族、国界与文化的存在,“文学的想象力以及伤怀之情令人动容”。

  当下快餐式、碎片化的阅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对文学持有悲观的态度,甚至有人提出“文学论”,对文化的未来堪忧。但在两位诺得主看来,文学是不朽的。

  “我来中国参观了古迹长城,觉得中国的文学也是一个无形的古迹。”勒克莱齐奥说,中国文学就有一种独特的感染力量。

  勒克莱齐奥与中国的渊源颇深,早在1967年就曾到访过中国。近年来他与中国文学学术界交流频繁,已是南京大学等高校的名誉教授。“科学和人文艺术都是需要的,两者相互融合。人类的平衡和谐的发展离不开文学。现实感是科学可以带来的,但是超现实感是需要文学带来。”勒克莱齐奥说。

  莫言认为,文学是教育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语文课文都是很好的文学作品。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有自己本身的美,这是无法代替的。

  颇有私交的两位作家在全世界拥有极多读者,同时还是大量文学研究的对象。莫言于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近几年研究“莫言的作品”热度不减,莫言研究会、莫言研究书系不断涌现,其中莫言的作品还成为许多高等学府硕士的学位论文。

  “我知道很多大学生拿我的小说作为研究对象。而且他们的问题一般都很,如果不回答,会觉得自己很浅我和小保姆薄,但是说实话,又会让大家很失望。”莫言在对话现场,谈到自己的作品经常被“研究”时说,文学事实上没有标准答案,文学需要能让读者展开联想。

  “每当有人和我这么说,我都告诉他们立刻换题。”莫言坦言,很多小说的情节和语法都是当时写作时随意而为,没有那么多的解读和深刻。

  勒克莱齐奥态度与莫言很像,“对我来说写作是个人经营,写作时不考虑读者。很多硕士、博士做论文,研究我和我的作品。我读到时会奇怪,觉得这不是我。写作是做梦,难做梦还为别人做?写作对我而言是种需要。”

  在莫言看来,诺贝尔文学只是一个短暂的荣誉,作家还是要以作品来与读者交流。就像莫言在2012年获之后发言自称为“一个讲故事的人”,要在今后的岁月里,继续讲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