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名家专栏> 文章内容

乌蒙山传奇

※发布时间:2019-2-13 14:24:17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电子版)所、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018年7月1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水磨镇拖麻村马铃薯种薯种植,两万余亩种薯蔚为壮观。张广玉摄(人民视觉)

  80多年前的那个春天,一支红色铁流在这里与彝族兄弟歃血为盟。粗糙的大手,将盛满鸡血酒的大碗高高举起,洪亮的誓言响彻天际:“结为兄弟,愿同!”穿越乌蒙,长征上化险为夷,红军了新的征程。

  80多年后的2017年,春节刚过,乌蒙山深处大凉山巴姑村。干部和村里几十条汉子,一饮而尽碗中的鸡血酒,将手中的碗摔得粉碎,齐声吼出:“宁愿苦干,不愿苦熬!”脱贫攻坚战场上,又融入了一支新生的队伍。

  脱贫攻坚战役的统帅者习,放眼告别千年贫穷、迈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一声“13亿多中国人,一个都不能少”,激荡在神州大地之上。

  从川南泸州进入黔西毕节,再到滇东北昭通,从仲夏到隆冬,大山深处,仿佛巨人的声音还在回响。我们抚摸历史,礼赞传奇,体会着一种不灭的,一种无穷的力量……

  在乌蒙山彝族地区,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喜鹊姑娘为了追求幸福,不畏,纵身投火,霎时火光冲天,这火成为乌蒙山与命运的图腾,火把节由此而来——千百年来,贫瘠的阴影一直在人们头上徘徊,然而,那支点燃希望和的火把从未熄灭。

  1985年春夏之交,一片茅草房、杈杈房,人畜混居、摇摇欲坠。有一群人,让记者刘子富的视线再也挪不开了:

  安美珍,瘦得眼睛深进眼眶。家中4口人,没一件值钱的家当,一床被子摊在床上,破烂得就像一张渔网;

  王永才,乱发如草,眼神浑浊。几个饭甑子开了裂、发了霉,阁楼上的屯箩里,27个斑鸠蛋大小的洋芋就是全家人的口粮;

  王朝珍,光线昏暗的屋里,赤着沾满污垢的双脚。她身上的衣裙和身后的土墙一样斑驳,一有人来,便不知所措,右脚搓着左脚,左脚搓着右脚。

  微弱烛光下,他将了解到的情况写成报告,传到。中央领导作出重要批示,毕节扶贫从此被列入重要工作日程。

  乌蒙山区,横跨云贵川三省,大山连大山,深谷接深谷,十年九灾难,三年两不收,长满石头的旱地坡地生长的只能是贫困。

  接近原始的生产方式,星散的居民分布,几乎从零开始的基础设施建设,全国最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千百年积下的历史欠账怎样才能还清?

  年近60的耿召富,做梦都想带着自己的堂客到昭通去“耍”,但他一直就在山坡上放羊、种洋芋和苦荞,除了年轻放羊时甩着情歌找到了堂客,“穷”就是这个山里汉子最长的记忆。

  在云南昭通的大山上,2000多米的平均海拔,其他经济作物很难生长,但土豆、荞麦却疯长着,顽强而渴望。

  他先天失明,妻子患有智障,一家五口老弱病残。靠一根竹竿下地、养猪、放牛,王万祥硬是挣出了全家人的嚼谷。

  他家房子不大,却得十分整洁。厨房一旁紧挨着猪圈,两头母猪呼哧哧打着盹,膘肥体壮,听到竹竿响,摇摇晃晃站起来,向着主人的方向摇头晃脑。

  7年前,一场事故,25岁的王余多处粉碎性骨折,脸被摔变了形。手术后醒来第一眼就是找老婆:“老婆你千万不能走,你要走了,这个家就垮喽。”

  刚能下床,王余便拖着残腿,同妻子一起养鸡、养羊、养牛……什么挣钱就干什么,几年下来,赚下12头牛、50头羊、300多只鸡,每年收入超过3万元,还清了债,脱了贫,盖起了小楼……

  面对这些,我们难以置信,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他置办这样的家业?这听起来像一个传奇,却是一个活生生的现实。

  乌蒙山人的性格像掌。贵州遵义习水县隆兴镇滨江村,满山满眼的石头,只长掌。滨江村村主任程明勇带着农户,靠种植掌户均增收2200元。“我们就是要像这些掌一样,从石头缝里挤出来,长上去。”

  靠山吃山,有人靠的是掌,有人靠的是花椒树。云南鲁甸县龙头山镇谢佳的父母,守着山上的几亩花椒树、坡上的几亩旱浇地,培养自己的3个儿女。谢佳以昭通市第二名的成绩考入重点中学昭通一中。

  她的梦想还很大,她说:一定要考上大学。“生来的贫困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却在自己手中。我相信,梦想可以覆盖一切。”

  “再大的,人,活着总得有个。”老耿说,他终于要实现自己的梦想,走出大山,到山下开农家乐了。说到高兴处,他又甩起了“情歌”……

  支格阿鲁,乌蒙传说中的英雄。他弯弓射下数个太阳,消灭妖怪,征服毒蛇猛兽,驯服雷公闪电,让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

  英雄支格阿鲁只是留在远古传说中,一直没有回来。这里的百姓崇尚英雄,勇做英雄,一直有着寻找支格阿鲁的冲动。

  小灰瓦,歇山式屋顶,阳光从“老虎窗”飘洒下来成一扇光帘,轻柔地落在长桌前那排藤椅上,如雾如纱,如梦如幻。真想用手撩起它,一脚踏进80多年前的那一天。

  漫山的小青藤,是娄山关中的“宝”。过去,吃不饱肚子的当地人会用小青藤制作各式藤编补贴家用。20世纪90年代,传统藤编市场日渐萎缩,马毅带着村里的藤编手艺人闯广东。

  于是,他停下了的脚步,这一停就是8年。从最普通的工人一做到主管,学得一身本领的马毅风风光光地回到了娄山关村。见识广了,心思也大了,他注册成立了藤艺公司。

  短短几年间,娄山关村从事藤编制作的村民由13人增加到168人,马毅的公司年收入达到了400万元。“娄山藤编”迅速在、重庆、江浙等地占领市场……

  1935年2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激烈交火,反复争夺,红军一举攻克娄山关,确保了遵义城内那场扭转中国命运会议的顺利召开。豪气满怀地写下:

  赤水河畔,哼唱着这首老歌,明政向我们走来,他是赤水河走出的兵,又是回归赤水河的赤子。

  “啪”,一个标准的军礼,这位当了24年边防军人的老兵让我们好像看到了当年四渡赤水的那支铁军。

  18岁那年,参军入伍的明政在这首歌声中坐着军用卡车离开了家乡。赤水河渐行渐远,一个念头在他心里却嵌得越来越深——

  100万元一撒手就花完了。他狠狠心又贷了100万元。学种甜橙、脆红李、葡萄,打那时起,明政一头扎进了果木林子。

  几年时间,他种下了350亩甜橙,解决了村里300多人的就业。在他的带领下,村里思野了、胆子大了、步子快了,2000亩脆红李、甜橙、猕猴桃的果木产业迅速发展起来。

  赤水河畔的另一侧,四渡赤水一个渡口旁,贵州习水县淋滩村的后人们传说着“红军柚”和古法红糖的红色故事。

  “红军柚”是一位曾在淋滩村养伤的老红军宋加通为了让赤水河畔的乡亲吃上甜柚,从老家带来的柚子品种,种下几株后发现长势喜人、口感甘甜,大家便纷纷开始栽种,“红军柚”因此得名。而古法红糖更是淋滩村的传统产业,村里人曾给红军伤病员熬红糖水、敷甘蔗叶,对伤病很有疗效。

  传承了红军的淋滩村人,做梦也想靠着艰苦奋斗的一双手摆脱穷山苦水的命运,可翻不过去的乌蒙山、风高浪急的赤水河让淋滩村变成名副其实的“水上孤村”。几十年过去,全村的衣食行、吃穿用,仍然依赖停靠在码头上的几条小渡船。

  由于受不了码头对岸的商贩拼命杀价导致红糖贱卖,古法红糖加工技艺传承人杨彬决定扔下传承祖辈手艺的梦想,闯荡沿海打工,一闯就是十几年。

  2015年,随着脱贫攻坚战打响,杨彬家乡基础设施发生巨大变化。一条赤水大道穿村而过,成为村庄的第一条公。

  “旅游公就是发财,凭着淋滩红糖的名气,不愁销。”交通的巨大变化孕育着淋滩村的新生机。杨彬决定返乡创业,让家乡古法红糖技艺“走出”大山。

  为了打消村民们的疑虑,杨彬自己第一个在村里注册了公司,扩种甘蔗,改良工艺,红糖一经推出,市场反响不错。村民们一看杨彬的红糖打开了销,纷纷拾起了闲置的传统手艺。

  在杨彬带动下,全村有100多户人家从事甘蔗种植、红糖熬制的营生,几年下来,甘蔗种植面积增加到了700亩,红糖产业逐渐成为村里致富发展的支柱产业,红糖也成为淋滩的一张又红又甜的名片。

  如今,已是淋滩村村委委员的杨彬动员村民们把自家红糖链接挂到了淘宝上,广东、上海都有订单,最远的竟然销售到了法国、。现在全村房前屋后栽种的“红军柚”加起来约有1万多株,把“红军柚”挂上网,村民们也不愁销了。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习总指出,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并号召全党全社会要继续共同努力,形成扶贫开发工作强大合力。

  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在习总的号召下,一项项财政资金的支持、一个个干部队伍的身影,以及地区和行业的对口支援、企业和社会的帮扶力量成为脱贫攻坚这场伟大事业的强大推力,扶贫的滔滔奔涌向前。

  正是因为有一群群“归巢雁”扑下身子、一脚泥一脚水地走在扶贫上,一条脱贫之才得以铺就。正是因为有“村不脱贫誓不还”的誓言和“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拼劲,一篇篇脱贫传奇正在神州大地写。

  乌蒙山地区,造地之神斯日月祖打造9把铜斧和铁斧,他挥舞斧头,日夜造地,挥汗如雨,吼声如雷。他先造出高山用来放羊,再造出平坝用来养牯牛,造出水田用来种稻谷,造出坡地用来撒荞麦,造出山冈用来练兵,造出山谷让河水流,造出院坝让人居住……

  汽车在连绵起伏的乌蒙山脉中穿行,不觉行至黔、川、滇三省交界的大山深处。蓦然回首,老鹰岩上一座红色的石碑扑入眼帘,上题“鸡鸣三省”。石碑桀骜挺拔,高耸入云,宛如这乌蒙大山的脊梁。

  崖壁陡峭,险峰连绵。谷底,渭河和倒流河汇成赤水河奔流而去。河滩上几近风化的石槽诉说着被称为“干人”的当地先民曾经的辛劳,了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后在此度过的第一个春节。

  “听爷爷说,那年红军是腊月三十来的,他们在那个院子里开了两夜的会。”当地石厢子镇的村民肖为勤指着离乡不到30米的一个四合院对我们说。

  那年大年初一,红军给终年不得温饱的干人分了粮食、猪肉和衣物,百姓们将那年称为“开心年”。当地至今还流传着“红军到,干人笑”的民谣。

  肖为勤说,那年,红军的几位领导人借住在他家,临走时,一位瘦瘦高高的领导把3枚铜圆塞进了他爷爷肖有恩手里,“当时不知道他是谁,解放后,爷爷看到画像,才知道他就是毛。”

  当时,肖有恩觉得这3枚铜圆来得珍贵,害怕丢失,便悄悄地将之钉在自己家中一根房柱的裂缝里,还在裂缝处抹了一些与房柱颜色相同的泥巴。

  “后来爷爷总是说,毛和红军是关心咱们穷人的,红军长征不知道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血,3枚铜圆,也给了咱们穷人!”

  斯人已逝,音容犹在。3枚铜圆来历的细节已无法考证,但是毛领导的红军为劳苦大众摆脱贫困、谋求幸福却是真实的历史记忆,就像嵌入房柱中的3枚铜圆,虽然历经岁月的,依然在我们眼前熠熠生辉。

  2017年,习总曾庄严宣誓:“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是我们党立下的军令状。”他强调,保持员先进性,关键是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在四川,1.15万名优秀干部奔赴贫困村任“第一”,着力解决农村“软、散、乱、穷”等突出问题。

  “精准扶贫,就是要靠一个‘干’字!”去四川泸州市叙永、古蔺两个贫困县采访的上,时任泸州市委蒋辅义与我们同行。

  蒋辅义身上的担子不轻。泸州叙永、古蔺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老弱病残鳏寡孤独,“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人口多。

  说着说着,蒋辅义“腾”地从座位上跳了起来:“把我的手捆住,起码要把脚放开,把我的脚捆住,起码要把手放开……不能既绑住我的手,又绑住我的脚,那样叫我怎么能过得了江啊!”

  他的激动让我们有些吃惊。我们知道,他这样急切,正反映了他对扶贫的投入。这是一个为了扶贫可以入海投江的人。

  此时,我们远眺车窗外连绵起伏的群山,那里仿佛有扶贫的千军万马,前面走着一批前行者,每个人都有一段传奇。文朝荣就是这支扶贫队伍的早期前行者——

  “我是。为人民谋幸福是我的初心,我的。你只要将初心和融入到表演中,你就成功了。”

  不见了曾经的荒山秃岭,万亩林海覆盖的山峦中,一排排新居错落有致,曾经衣不蔽体的安美珍老人衣着鲜艳,在新居中幸福地安度晚年。

  海雀泉眼,那是村中的神圣之处。他们将的老支书葬在这里,守护着山林、守护着村落。村里人相信,生前老支书于他们,死后也会庇佑着他们。

  他曾在日记中写道:“扶贫虽然没有硝烟,但这次去的叙永三斗米村,是省级贫困县,要致富,我要做好流汗、流泪,甚至还要流血的准备。”

  他在村里搞“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他跑成都、下重庆,利用各种场合、线上线下等手段,带着村民卖鸡蛋。书桌台历上记录着:第一天“卖鸡蛋135斤”,第二天“卖鸡蛋50箱”……

  “想,都是问题;干,才是答案。”这句话常挂在王文贵嘴边。王文贵挂钩的云南昭通蜘蛛湾片区老街村地处高寒边远山区,精准扶贫任务极其繁重。挂钩扶贫两年多,王文贵跋山涉水走村入户,访遍了26个村民小组,帮群众出点子、找子……

  2018年6月29日下午,玉碗镇王文贵带领镇村干部核查扶贫茶产业、烤烟长势及走访群众,在返程途中发生交通事故,坠下数百米山坡。7月5日,告别仪式上,他4岁的女儿哭喊着一句让所有在场的人潸然泪下的话:“躺在那儿的不是我爸爸,是假爸爸,我的爸爸下乡扶贫去了……”

  在云贵川采访的日日夜夜,我们辗转于乌山赤水之间,面对着红色遗址,面对着落成的新村,面对着脱贫致富的人家,面对着一心扑在扶贫上的干部,不禁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在这崇山峻岭中,在这红色的大地上,我们仿佛看到昔日的长征队伍,为了劳苦大众的解放跋涉,一如在彝族传说中改天换地的斯日月祖。

  而今,在这崇山峻岭中,在这红色的大地上,一支新的长征队伍在爬坡过坎、勇往直前,将拔去这里千百年遗留的穷根——他们是大山的脊梁。

  公元前130年,汉朝使节唐蒙逢山开、遇水架桥,意欲修建西南夷道而“不成”。夷道艰险,难于登天,那是一道道绝壁,那是一道道天堑。

  漫长的岁月里,这里的村民们在1000多米高的悬崖上,用和藤条在最险要的地方编成17段藤梯,这些就是他们命运的唯一出和希望。

  90后“悬崖飞人”拉博忘不了那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那夜他的嫂子快生了,悬崖村上漆黑一片,无法行走,产妇大出血,“第二天一早赶紧往下背,背到半人就咽了气”。

  2016年,凉山州昭觉县投资100万元,准备用几千根钢管打造一段“”。当年11月,用6000根钢管打造的2556级“”全部完工。我们爬得十分,但对村民们来说,这已经像是“通了高速”。

  我们走村进户,发现家家户户都装上了自来水管,安上了太阳能发电板,配上了,曾经的木板房也建成了瓦房。老百姓用上了百兆光纤宽带和4G手机网络,这种生活是他们梦都没梦到过的场景。

  一直记挂着这里的习总在2018年春节前夕,来到大凉山深处看望彝族群众。说到这里,拉博不住激动的心情:“我怎么也没想到习总还会知道我们悬崖村。我想跟总说,我们很感谢他,因为他给了我们悬崖村过上好日子的希望。”

  2015年新年伊始,习总来到这里,查看灾情,看望受灾群众。他要求当地干部行动起来,灾后恢复重建和扶贫开发一起抓,重建家园步伐要加快……

  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脱贫攻坚任务艰巨……重压之下,鲁甸开始涅槃过后的——

  “安居房”建起来了,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起来了;昔日的山边小道被高质量公取代,高速公贯通灾区;新建的混凝土砖房和钢构抗震房鳞次栉比。

  地震发生时,高文富在外跑运输,家人在山上采花椒,全家躲过一劫。保住了命,却保不住一家人栖息的屋顶。

  花椒,是废墟里的“救命椒”。苦里伴着麻,麻里藏着香,山崩地裂压不死花椒的根茎,仍在废墟中生长!一如在这大山里长大的老高们。

  四川古蔺县太平渡渡口,在那座有名的“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渡口”旁,坐着年逾古稀的胡敬华,唱起赤水河沿岸独有的船工。赤水河在他的身后,静静地流淌。

  在乌蒙山人的心中,这是一个仍在被续写着的讲不尽的传奇故事,有如今天续写的长征,每个乌蒙山人都是这个故事里的主角,每个乌蒙山人都在这传奇故事里寻找着力量和希望。

  此时,迎着朝霞,54岁的杨甲泽走到陡峭的峡谷上,鸡鸣三省会议在他身后投下巨大的影子,脚下是赤水河湍急的流水。看着两岸高高的索塔和正在施工的大桥拱座,他的脸上绽出舒心的笑容。

  杨甲泽的家在四川省叙永县水潦乡岔河村,村旁的倒流河与渭河交汇成赤水河的“Y”形大峡谷处,正是川、滇、黔三省交界的“鸡鸣三省”之地。这里千百年来交通闭塞,两岸相望而不相通,几近地理死角。

  当脱贫攻坚战打响,消除交通闭塞的“拦虎”成为这里精准扶贫的题中之义。经过反复选址、论证、设计和规划,鸡鸣三省大桥于2016年7月正式破土动工。一旦建成,两岸通行时间将从现在的近2小时缩短到四五分钟。预计2019年年底,大桥将建成通车。

  杨甲泽心心念念的是他家乡的冰脆李、甜橙什么时候能卖到云南镇雄。以前,对岸百姓虽然青睐水潦乡的特色农产品,但要5个多小时手背肩挑才能运过去,这么一背,价格就增加了3倍多。而镇雄县盛产的优质煤炭要运到叙永县,必须绕道多走近60公里。一旦大桥贯通,每车煤炭将减少200至400元的运输成本。

  等待大桥贯通的,还有大桥两岸许许多多的百姓们。他们称鸡鸣三省大桥为“连心桥”,让3省8县12个乡镇的群众连在了一起。

  站在连接三省大桥一旁的山峦上,极目远眺,乌蒙巍然,赤水奔流,一幅壮美的脱贫攻坚战的长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这里地跨长江、珠江两大流域,金沙江、岷江、赤水河、乌江等长江水系蜿蜒交汇;这里聚居着回族、彝族、苗族、白族等少数民族,还包括习水、镇雄、彝良等老区……

  放眼人类历史和当今国际,没有哪一个国家和地区,像中国领导的中国一样,进行着这么一场壮怀激烈、艰苦卓绝的反贫困斗争的大决战,创造了惊天地、泣的奇迹。这里有多少动人的故事,这里有多少感世的传奇!

  80多年前的那个春天,一支红色铁流在这里与彝族兄弟歃血为盟。粗糙的大手,将盛满鸡血酒的大碗高高举起,洪亮的誓言响彻天际:“结为兄弟,愿同!”穿越乌蒙,长征上化险为夷,红军了新的征程。

  80多年后的2017年,春节刚过,乌蒙山深处大凉山巴姑村。干部和村里几十条汉子,一饮而尽碗中的鸡血酒,将手中的碗摔得粉碎,齐声吼出:“宁愿苦干,不愿苦熬!”脱贫攻坚战场上,又融入了一支新生的队伍。

  脱贫攻坚战役的统帅者习,放眼告别千年贫穷、迈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一声“13亿多中国人,一个都不能少”,激荡在神州大地之上。

  从川南泸州进入黔西毕节,再到滇东北昭通,从仲夏到隆冬,大山深处,仿佛巨人的声音还在回响。我们抚摸历史,礼赞传奇,体会着一种不灭的,一种无穷的力量……

  在乌蒙山彝族地区,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喜鹊姑娘为了追求幸福,不畏,纵身投火,霎时火光冲天,这火成为乌蒙山与命运的图腾,火把节由此而来——千百年来,贫瘠的阴影一直在人们头上徘徊,然而,那支点燃希望和的火把从未熄灭。

  1985年春夏之交,一片茅草房、杈杈房,人畜混居、摇摇欲坠。有一群人,让记者刘子富的视线再也挪不开了:

  安美珍,瘦得眼睛深进眼眶。家中4口人,没一件值钱的家当,一床被子摊在床上,破烂得就像一张渔网;

  王永才,乱发如草,眼神浑浊。几个饭甑子开了裂、发了霉,阁楼上的屯箩里,27个斑鸠蛋大小的洋芋就是全家人的口粮;

  王朝珍,光线昏暗的屋里,赤着沾满污垢的双脚。她身上的衣裙和身后的土墙一样斑驳,一有人来,便不知所措,右脚搓着左脚,左脚搓着右脚。

  微弱烛光下,他将了解到的情况写成报告,传到。中央领导作出重要批示,毕节扶贫从此被列入重要工作日程。

  乌蒙山区,横跨云贵川三省,大山连大山,深谷接深谷,十年九灾难,三年两不收,长满石头的旱地坡地生长的只能是贫困。

  接近原始的生产方式,星散的居民分布,几乎从零开始的基础设施建设,全国最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千百年积下的历史欠账怎样才能还清?

  年近60的耿召富,做梦都想带着自己的堂客到昭通去“耍”,但他一直就在山坡上放羊、种洋芋和苦荞,除了年轻放羊时甩着情歌找到了堂客,“穷”就是这个山里汉子最长的记忆。

  在云南昭通的大山上,2000多米的平均海拔,其他经济作物很难生长,但土豆、荞麦却疯长着,顽强而渴望。

  他先天失明,妻子患有智障,一家五口老弱病残。靠一根竹竿下地、养猪、放牛,王万祥硬是挣出了全家人的嚼谷。

  他家房子不大,却得十分整洁。厨房一旁紧挨着猪圈,两头母猪呼哧哧打着盹,膘肥体壮,听到竹竿响,摇摇晃晃站起来,向着主人的方向摇头晃脑。

  7年前,一场事故,25岁的王余多处粉碎性骨折,脸被摔变了形。手术后醒来第一眼就是找老婆:“老婆你千万不能走,你要走了,这个家就垮喽。”

  刚能下床,王余便拖着残腿,同妻子一起养鸡、养羊、养牛……什么挣钱就干什么,几年下来,赚下12头牛、50头羊、300多只鸡,每年收入超过3万元,还清了债,脱了贫,盖起了小楼……

  面对这些,我们难以置信,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他置办这样的家业?这听起来像一个传奇,却是一个活生生的现实。

  乌蒙山人的性格像掌。贵州遵义习水县隆兴镇滨江村,满山满眼的石头,只长掌。滨江村村主任程明勇带着农户,靠种植掌户均增收2200元。“我们就是要像这些掌一样,从石头缝里挤出来,长上去。”

  靠山吃山,有人靠的是掌,有人靠的是花椒树。云南鲁甸县龙头山镇谢佳的父母,守着山上的几亩花椒树、坡上的几亩旱浇地,培养自己的3个儿女。谢佳以昭通市第二名的成绩考入重点中学昭通一中。

  她的梦想还很大,她说:一定要考上大学。“生来的贫困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却在自己手中。我相信,梦想可以覆盖一切。”

  “再大的,人,活着总得有个。”老耿说,他终于要实现自己的梦想,走出大山,到山下开农家乐了。说到高兴处,他又甩起了“情歌”……

  支格阿鲁,乌蒙传说中的英雄。他弯弓射下数个太阳,消灭妖怪,征服毒蛇猛兽,驯服雷公闪电,让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

  英雄支格阿鲁只是留在远古传说中,一直没有回来。这里的百姓崇尚英雄,勇做英雄,一直有着寻找支格阿鲁的冲动。

  小灰瓦,歇山式屋顶,阳光从“老虎窗”飘洒下来成一扇光帘,轻柔地落在长桌前那排藤椅上,如雾如纱,如梦如幻。真想用手撩起它,一脚踏进80多年前的那一天。

  漫山的小青藤,是娄山关中的“宝”。过去,吃不饱肚子的当地人会用小青藤制作各式藤编补贴家用。20世纪90年代,传统藤编市场日渐萎缩,马毅带着村里的藤编手艺人闯广东。

  于是,他停下了的脚步,这一停就是8年。从最普通的工人一做到主管,学得一身本领的马毅风风光光地回到了娄山关村。见识广了,心思也大了,他注册成立了藤艺公司。

  短短几年间,娄山关村从事藤编制作的村民由13人增加到168人,马毅的公司年收入达到了400万元。“娄山藤编”迅速在、重庆、江浙等地占领市场……

  1935年2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激烈交火,反复争夺,红军一举攻克娄山关,确保了遵义城内那场扭转中国命运会议的顺利召开。豪气满怀地写下:

  赤水河畔,哼唱着这首老歌,明政向我们走来,他是赤水河走出的兵,又是回归赤水河的赤子。

  “啪”,一个标准的军礼,这位当了24年边防军人的老兵让我们好像看到了当年四渡赤水的那支铁军。

  18岁那年,参军入伍的明政在这首歌声中坐着军用卡车离开了家乡。赤水河渐行渐远,一个念头在他心里却嵌得越来越深——

  100万元一撒手就花完了。他狠狠心又贷了100万元。学种甜橙、脆红李、葡萄,打那时起,明政一头扎进了果木林子。

  几年时间,他种下了350亩甜橙,解决了村里300多人的就业。在他的带领下,村里思野了、胆子大了、步子快了,2000亩脆红李、甜橙、猕猴桃的果木产业迅速发展起来。

  赤水河畔的另一侧,四渡赤水一个渡口旁,贵州习水县淋滩村的后人们传说着“红军柚”和古法红糖的红色故事。

  “红军柚”是一位曾在淋滩村养伤的老红军宋加通为了让赤水河畔的乡亲吃上甜柚,从老家带来的柚子品种,种下几株后发现长势喜人、口感甘甜,大家便纷纷开始栽种,“红军柚”因此得名。而古法红糖更是淋滩村的传统产业,村里人曾给红军伤病员熬红糖水、敷甘蔗叶,对伤病很有疗效。

  传承了红军的淋滩村人,做梦也想靠着艰苦奋斗的一双手摆脱穷山苦水的命运,可翻不过去的乌蒙山、风高浪急的赤水河让淋滩村变成名副其实的“水上孤村”。几十年过去,全村的衣食行、吃穿用,仍然依赖停靠在码头上的几条小渡船。

  由于受不了码头对岸的商贩拼命杀价导致红糖贱卖,古法红糖加工技艺传承人杨彬决定扔下传承祖辈手艺的梦想,闯荡沿海打工,一闯就是十几年。

  2015年,随着脱贫攻坚战打响,杨彬家乡基础设施发生巨大变化。一条赤水大道穿村而过,成为村庄的第一条公。

  “旅游公就是发财,凭着淋滩红糖的名气,不愁销。”交通的巨大变化孕育着淋滩村的新生机。杨彬决定返乡创业,让家乡古法红糖技艺“走出”大山。

  为了打消村民们的疑虑,杨彬自己第一个在村里注册了公司,扩种甘蔗,改良工艺,红糖一经推出,市场反响不错。村民们一看杨彬的红糖打开了销,纷纷拾起了闲置的传统手艺。

  在杨彬带动下,全村有100多户人家从事甘蔗种植、红糖熬制的营生,几年下来,甘蔗种植面积增加到了700亩,红糖产业逐渐成为村里致富发展的支柱产业,红糖也成为淋滩的一张又红又甜的名片。

  如今,已是淋滩村村委委员的杨彬动员村民们把自家红糖链接挂到了淘宝上,广东、上海都有订单,最远的竟然销售到了法国、。现在全村房前屋后栽种的“红军柚”加起来约有1万多株,把“红军柚”挂上网,村民们也不愁销了。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习总指出,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并号召全党全社会要继续共同努力,形成扶贫开发工作强大合力。

  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在习总的号召下,一项项财政资金的支持、一个个干部队伍的身影,以及地区和行业的对口支援、企业和社会的帮扶力量成为脱贫攻坚这场伟大事业的强大推力,扶贫的滔滔奔涌向前。

  正是因为有一群群“归巢雁”扑下身子、一脚泥一脚水地走在扶贫上,一条脱贫之才得以铺就。正是因为有“村不脱贫誓不还”的誓言和“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拼劲,一篇篇脱贫传奇正在神州大地写。

  乌蒙山地区,造地之神斯日月祖打造9把铜斧和铁斧,他挥舞斧头,日夜造地,挥汗如雨,吼声如雷。他先造出高山用来放羊,再造出平坝用来养牯牛,造出水田用来种稻谷,造出坡地用来撒荞麦,造出山冈用来练兵,造出山谷让河水流,造出院坝让人居住……

  汽车在连绵起伏的乌蒙山脉中穿行,不觉行至黔、川、滇三省交界的大山深处。蓦然回首,老鹰岩上一座红色的石碑扑入眼帘,上题“鸡鸣三省”。石碑桀骜挺拔,高耸入云,宛如这乌蒙大山的脊梁。

  崖壁陡峭,险峰连绵。谷底,渭河和倒流河汇成赤水河奔流而去。河滩上几近风化的石槽诉说着被称为“干人”的当地先民曾经的辛劳,了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后在此度过的第一个春节。

  “听爷爷说,那年红军是腊月三十来的,他们在那个院子里开了两夜的会。”当地石厢子镇的村民肖为勤指着离乡不到30米的一个四合院对我们说。

  那年大年初一,红军给终年不得温饱的干人分了粮食、猪肉和衣物,百姓们将那年称为“开心年”。当地至今还流传着“红军到,干人笑”的民谣。

  肖为勤说,那年,红军的几位领导人借住在他家,临走时,一位瘦瘦高高的领导把3枚铜圆塞进了他爷爷肖有恩手里,“当时不知道他是谁,解放后,爷爷看到画像,才知道他就是毛。”

  当时,肖有恩觉得这3枚铜圆来得珍贵,害怕丢失,便悄悄地将之钉在自己家中一根房柱的裂缝里,还在裂缝处抹了一些与房柱颜色相同的泥巴。

  “后来爷爷总是说,毛和红军是关心咱们穷人的,红军长征不知道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血,3枚铜圆,也给了咱们穷人!”

  斯人已逝,音容犹在。3枚铜圆来历的细节已无法考证,但是毛领导的红军为劳苦大众摆脱贫困、谋求幸福却是真实的历史记忆,就像嵌入房柱中的3枚铜圆,虽然历经岁月的,依然在我们眼前熠熠生辉。

  2017年,习总曾庄严宣誓:“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是我们党立下的军令状。”他强调,保持员先进性,关键是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在四川,1.15万名优秀干部奔赴贫困村任“第一”,着力解决农村“软、散、乱、穷”等突出问题。

  “精准扶贫,就是要靠一个‘干’字!”去四川泸州市叙永、古蔺两个贫困县采访的上,时任泸州市委蒋辅义与我们同行。

  蒋辅义身上的担子不轻。泸州叙永、古蔺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老弱病残鳏寡孤独,“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人口多。

  说着说着,蒋辅义“腾”地从座位上跳了起来:“把我的手捆住,起码要把脚放开,把我的脚捆住,起码要把手放开……不能既绑住我的手,又绑住我的脚,那样叫我怎么能过得了江啊!”

  他的激动让我们有些吃惊。我们知道,他这样急切,正反映了他对扶贫的投入。这是一个为了扶贫可以入海投江的人。

  此时,我们远眺车窗外连绵起伏的群山,那里仿佛有扶贫的千军万马,前面走着一批前行者,每个人都有一段传奇。文朝荣就是这支扶贫队伍的早期前行者——

  “我是。为人民谋幸福是我的初心,我的。你只要将初心和融入到表演中,你就成功了。”

  不见了曾经的荒山秃岭,万亩林海覆盖的山峦中,一排排新居错落有致,曾经衣不蔽体的安美珍老人衣着鲜艳,在新居中幸福地安度晚年。

  海雀泉眼,那是村中的神圣之处。他们将的老支书葬在这里,守护着山林、守护着村落。村里人相信,生前老支书于他们,死后也会庇佑着他们。

  他曾在日记中写道:“扶贫虽然没有硝烟,但这次去的叙永三斗米村,是省级贫困县,要致富,我要做好流汗、流泪,甚至还要流血的准备。”

  他在村里搞“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他跑成都、下重庆,利用各种场合、线上线下等手段,带着村民卖鸡蛋。书桌台历上记录着:第一天“卖鸡蛋135斤”,第二天“卖鸡蛋50箱”……

  “想,都是问题;干,才是答案。”这句话常挂在王文贵嘴边。王文贵挂钩的云南昭通蜘蛛湾片区老街村地处高寒边远山区,精准扶贫任务极其繁重。挂钩扶贫两年多,王文贵跋山涉水走村入户,访遍了26个村民小组,帮群众出点子、找子……

  2018年6月29日下午,玉碗镇王文贵带领镇村干部核查扶贫茶产业、烤烟长势及走访群众,在返程途中发生交通事故,坠下数百米山坡。7月5日,告别仪式上,他4岁的女儿哭喊着一句让所有在场的人潸然泪下的话:“躺在那儿的不是我爸爸,是假爸爸,我的爸爸下乡扶贫去了……”

  在云贵川采访的日日夜夜,我们辗转于乌山赤水之间,面对着红色遗址,面对着落成的新村,面对着脱贫致富的人家,面对着一心扑在扶贫上的干部,不禁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在这崇山峻岭中,在这红色的大地上,我们仿佛看到昔日的长征队伍,为了劳苦大众的解放跋涉,一如在彝族传说中改天换地的斯日月祖。

  而今,在这崇山峻岭中,在这红色的大地上,一支新的长征队伍在爬坡过坎、勇往直前,将拔去这里千百年遗留的穷根——他们是大山的脊梁。

  公元前130年,汉朝使节唐蒙逢山开、遇水架桥,意欲修建西南夷道而“不成”。夷道艰险,难于登天,那是一道道绝壁,那是一道道天堑。

  漫长的岁月里,这里的村民们在1000多米高的悬崖上,用和藤条在最险要的地方编成17段藤梯,这些就是他们命运的唯一出和希望。

  90后“悬崖飞人”拉博忘不了那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那夜他的嫂子快生了,悬崖村上漆黑一片,无法行走,产妇大出血,“第二天一早赶紧往下背,背到半人就咽了气”。

  2016年,凉山州昭觉县投资100万元,准备用几千根钢管打造一段“”。当年11月,用6000根钢管打造的2556级“”全部完工。我们爬得十分,但对村民们来说,这已经像是“通了高速”。

  我们走村进户,发现家家户户都装上了自来水管,安上了太阳能发电板,配上了,曾经的木板房也建成了瓦房。老百姓用上了百兆光纤宽带和4G手机网络,这种生活是他们梦都没梦到过的场景。

  一直记挂着这里的习总在2018年春节前夕,来到大凉山深处看望彝族群众。说到这里,拉博不住激动的心情:“我怎么也没想到习总还会知道我们悬崖村。我想跟总说,我们很感谢他,因为他给了我们悬崖村过上好日子的希望。”

  2015年新年伊始,习总来到这里,查看灾情,看望受灾群众。他要求当地干部行动起来,灾后恢复重建和扶贫开发一起抓,重建家园步伐要加快……

  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脱贫攻坚任务艰巨……重压之下,鲁甸开始涅槃过后的——

  “安居房”建起来了,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起来了;昔日的山边小道被高质量公取代,高速公贯通灾区;新建的混凝土砖房和钢构抗震房鳞次栉比。

  地震发生时,高文富在外跑运输,家人在山上采花椒,全家躲过一劫。保住了命,却保不住一家人栖息的屋顶。

  花椒,是废墟里的“救命椒”。苦里伴着麻,麻里藏着香,山崩地裂压不死花椒的根茎,仍在废墟中生长!一如在这大山里长大的老高们。

  四川古蔺县太平渡渡口,在那座有名的“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渡口”旁,坐着年逾古稀的胡敬华,唱起赤水河沿岸独有的船工。赤水河在他的身后,静静地流淌。

  在乌蒙山人的心中,这是一个仍在被续写着的讲不尽的传奇故事,有如今天续写的长征,每个乌蒙山人都是这个故事里的主角,每个乌蒙山人都在这传奇故事里寻找着力量和希望。

  此时,迎着朝霞,54岁的杨甲泽走到陡峭的峡谷上,鸡鸣三省会议在他身后投下巨大的影子,脚下是赤水河湍急的流水。看着两岸高高的索塔和正在施工的大桥拱座,他的脸上绽出舒心的笑容。

  杨甲泽的家在四川省叙永县水潦乡岔河村,村旁的倒流河与渭河交汇成赤水河的“Y”形大峡谷处,正是川、滇、黔三省交界的“鸡鸣三省”之地。这里千百年来交通闭塞,两岸相望而不相通,几近地理死角。

  当脱贫攻坚战打响,消除交通闭塞的“拦虎”成为这里精准扶贫的题中之义。经过反复选址、论证、设计和规划,鸡鸣三省大桥于2016年7月正式破土动工。一旦建成,两岸通行时间将从现在的近2小时缩短到四五分钟。预计2019年年底,大桥将建成通车。

  杨甲泽心心念念的是他家乡的冰脆李、甜橙什么时候能卖到云南镇雄。以前,对岸百姓虽然青睐水潦乡的特色农产品,但要5个多小时手背肩挑才能运过去,这么一背,价格就增加了3倍多。而镇雄县盛产的优质煤炭要运到叙永县,必须绕道多走近60公里。一旦大桥贯通,每车煤炭将减少200至400元的运输成本。

  等待大桥贯通的,还有大桥两岸许许多多的百姓们。他们称鸡鸣三省大桥为“连心桥”,让3省8县12个乡镇的群众连在了一起。

  站在连接三省大桥一旁的山峦上,极目远眺,乌蒙巍然,赤水奔流,一幅壮美的脱贫攻坚战的长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这里地跨长江、珠江两大流域,金沙江、岷江、赤水河、乌江等长江水系蜿蜒交汇;这里聚居着回族、彝族、苗族、白族等少数民族,还包括习水、镇雄、彝良等老区……

  放眼人类历史和当今国际,没有哪一个国家和地区,像中国领导的中国一样,进行着这么一场壮怀激烈、艰苦卓绝的反贫困斗争的大决战,创造了惊天地、泣的奇迹。这里有多少动人的故事,这里有多少感世的传奇!

  1.遵守中华人民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纹身的忌讳和讲究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